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京沪高铁,能否暂停载人运营?

 

秋风

 

725日,1730分,京沪高铁再度发生供电故障,致20余趟列车停驶。这样,自630日开通京沪高铁后,二十五天中已发生七起故障。联系到刚刚发生的动车组追尾惨剧,笔者不能不弱弱地提出一个也许不够成熟的想法:京沪高铁投入正式运营,是否过于仓促?

京沪高铁从建设开始,就走了一条超常规之路。2008418日,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。当时官方正式宣称,整个建设工期将为五年,也就是说,京沪高铁要到2013年才可完工。然而,到20101115日,京沪高铁全线铺轨完成,竣工期竟提前了整整两年半。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速度,曾经被当作一个伟大成就宣传。

问题是,这样的高速度是否在线路和相关设施上,埋下了一些重大安全隐患?比如,725日的高铁故障,乃是因为,安徽定远县境内出现大风、暴雨,定远站附近供电设施上方的雨棚上的一块铁皮被风刮落,将动车供电线砸断,造成高铁列车停电。如此低劣的建筑质量,是否与赶工期有内在关联?

铺轨完成之后,京沪高铁的调试时间也明显偏短,节奏太快。京沪高铁从去年年底开始局部联调联试,今年3月中旬开始全线联调联试,511日全线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空载试运行,67日全线开始满图试运营,630日全线正式载人运营。从全线联调调试到正式开通时间才3个多月。与国内相比,此前京九线开通之前,试运行时间将近一年;将于今年年底开通的哈大客专,其调试阶段也达六个月。与国外相比,日本、法国高铁运营前的调试时间,也多在半年以上。

换言之,目前京沪高铁所出现的种种故障,本来应当是在不载客的调试阶段出现的。假如确实是在调试阶段出现这些问题,那也是正常的。问题是,让成千上万的乘客参与到这样的调试中,或者参与到业内专家所称的“磨合”过程中,是否过于鲁莽、危险?假如出现了重大事故,谁承担责任?

京沪高铁除了设备存在问题上,技术、服务方面也存在问题。比如,种种报道已表明,高铁驾驶员没有接受足够长时间的训练,并存在疲劳驾驶问题。同时,京沪高铁在保障、服务上也存在诸多问题。比如,高铁列车每次发生故障停驶,备用电源都无法保证空调使用,乘客们不得不在盛夏的封闭车厢中等待通车,有乘客甚至因此而中暑。

凡此种种都已经表明,京沪高铁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,继续运营可能存在巨大风险。有关部门或许应当慎重考虑,暂停载人运营,恢复不载客的调试运营,在此期间,全面解决目前已经暴露、以及在调试中可能继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技术、服务问题,到十月初假期,最好是到春运前,重新恢复正常运营,真正让民众放心乘车。

当然,做出这样的决策是艰难的。因为,过去几十年来,“快”似乎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,高速度似乎总是能够在国内外给建设者、给国家带来荣誉。也因此,从上到下,各级政府、各个产业都在只争朝夕。京沪高铁的建设与运营的高速度,就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产物。

但是,动车组追尾惨剧足以让人们对于高铁的安全隐患心有余悸,也理当足以刺激人们对于追求速度的政治文化进行深入反思。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快而好的事情。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结果,一定是牺牲安全。对于企业、官员来说,高速度很重要。但对于个体而言,生命安全永远居于最高位置。在信息不那么公开的时代,人们只看到高速度的成就,对于高速度背后的故障、事故无从得知,高速度也就可以赢得民众的赞美。但到网络时代,尤其是微博时代,任何故障、事故,都能够被人们迅速得知。生命的本能会促使人们迅速传播这方面的信息。一旦这样的信息形成聚集效应,高速度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价值就会迅速流失,乃至成为负值。人们会诅咒高速度,本次事件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。

也就是说,今天,在民众心目中,速度与安全的平衡方程式已经转换了。安全现在成为国民最敏感、最关心的问题,明智的决策者一定会敏锐地观察到国民心理的这种变化,顺应国民的诉求。在当下,暂停京沪高铁的运营,就将是一项能够赢得民心的决策。由此,民众将会看到,生命在决策者的排序中居于第一位,而这,不正是“以人为本”的要义吗?

当然,这样的决策必然给京沪高铁运营部门,给整个高铁关联产业带来重大的商业损失。但是,国民生命的价值,满足国民对于安全和政府责任感的期待的价值,要超过这些商业损失。而这样做,也不会丢面子,事实上,由此,负责任的姿态可以赢得更多尊重。

 

南方都市报,2011/7/27
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秋风

秋风

156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姚中秋(秋风),独立学者,主要从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、普通法宪政主义、中国治理秩序的历史与理论之研究。著有《立宪的技艺》、《政府的本分》等,出版译著《哈耶克传》、《货币的非国家化》、《法国大革命讲稿》、《法律与自由》、《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》等十余种。华人哈耶克学会发起人之一,主编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译丛》、《奥地利学派研究》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