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以人大为中心推动政改
201092日在人大代表制度创新与代表法修订研讨会上的发言
秋  风
 
    刚才杜老先生讲到了当代中国存在两种政治力量。我年初写了一篇文章,《向上的中国和堕落的中国》,也曾经指出这一点,中国确实有两种力量在进行一个非常激烈的博弈,而且从最近来看,这种堕落的力量显然是咄咄逼人。比如《拆迁法》的修订就无声无息了,被既得利益集团一下子没收了,当然,这次人大代表法的修订也是一个倒退。

不过,我倒也不是特别悲观,我觉得总还是有一些希望的。温家宝总理的几次讲话,还是挺鼓舞人心的,起码让你看到,执政党和政府并没有完全腐烂,还是有一种拯救自己的想法。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中国。我基本上是属于体制外的,但我也希望共产党自己能够实现平稳的转型,带动中国实现平稳的转型,我相信,这也是大家的一致想法。

现在堕落的力量之所以那么猖獗,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:权威结构已经非常松散,愿意做坏事的人可以随便做,没有人会干预他。但是,权威结构松散,也有一个好处:想要做好事的人同样是有空间的。温总理讲了那么多次话,没有被怎么样,还可以接着讲下去。原来执政党靠一个人独裁、独断的局面越来越瓦解了,这之后的政治,其实呈现了多种可能性,我们确实有可能回到更保守、更专制的时代,但你去争取民主、争取宪政也有更多的空间。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有的,包括我们对这个问题写了文章,迄今为止并没有完全封锁掉,这也可以给我们一个信心。

因此,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中,政治变革是完全可能启动的。我觉得,起码40%的可能性是有的。而且,我们看到,地方,包括罗江,不管出于什么考虑,总是有人想做这样的事情。中国是一个大国,因此,只要上面的集中控制力量缩小,这种试验、各种各样的做法都会出现。这是我对政治的一个初步判断,可能比大家乐观一点。

那么,政改该怎样展开?我觉得,在我们现有的权力结构中,人大是唯一一个可以实现平稳过渡的载体。首先,在宪法里,已经给人大确定了一个比较崇高的位置。在所有的权力机构里面,人大也是遭人讨厌最少的,民众比较容易能够接受人大,而且对人大是所抱的期望也是最大的。一提其他部门,比如工信部,大家都是破口大骂,包括最高法院、最高检察院,大家对它们的反感情绪是很大的。唯独人大还稍微干净一点。它确实没有干很多事,但是它也就没有直接干什么坏事。

那么,假定我们想从现有的体制平稳地过渡到民主制度,让民主逐渐地增长,人大就是一个最恰当的载体。我们应该珍惜这么一个载体,按照现在宪法的规定,可以把人大逐渐改造成、变成制度转轨的“扳道机”。通过对人大的改造,可以逐渐把中国由一个专政的制度,转型到一个宪政的、民主的制度。当然,这个民主制度可能不像王建勋设计的那么理想,但起码可以出现一些增量的变化。但这样的变革要展开,需要一个条件。那就是,体制内外形成共识。杜老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一点,也就是说,体制内外形成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识。

关于现有的法律修订,我也同意刚才千帆讲的,一方面是积极的让它修改得更好一点,如果我们的力量实在达不到这么大,我们就呼吁干脆不要改了,维持现状。

关于兼职化、专职化问题,我倒有一个看法。有人担心,人大代表全部专职化,会变成一个财政的巨大负担。但这个问题从宪法上其实很容易解决。我们可以要求全国人大,或者省人大是专职的,像乡镇,包括县一级的人大,就不需要是专职的,只要保证上半年、下半年各拿出两个半个月时间来处理人大的问题就可以,这一点从技术上看并不难解决。

最后还是回到转型的话题上,今天,似乎所有人都希望平稳转型。这方面中国有一个现成的典型,那就是台湾。台湾的转型也确实做到了王占阳所设想的一点:原来的专政党仍然可以执政。假定我们去考虑一个平稳转型、和平转型、渐进转型的进路,那么,唯一可以模仿典范就是台湾,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做到这一点,像苏联东欧,转型的前提都是把原来的掌权者推翻,只有台湾是掌权者自己控制转型进程。

但这也就要求掌权者必须足够明智。看台湾的经验,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政治要逐渐放松。尤其是县、镇政治。其实仔细想一下,这层政治和人民的关系是最密切的,中央和人民的生活反而没有什么多么密切的关系,真正有关系还是乡镇和县一级的。而台湾转型最初也确实是从开放地方议会选举开始的。

所以,最后,关于整个转型,我的意见是:我们应当好好研究国民党的转型经验。包括执政党,如果要给自己留出比较好的后路,就是赶紧研究台湾,赶紧模仿台湾的做法,也许就给你剩十年时间了。

中评网首发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秋风

秋风

156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姚中秋(秋风),独立学者,主要从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、普通法宪政主义、中国治理秩序的历史与理论之研究。著有《立宪的技艺》、《政府的本分》等,出版译著《哈耶克传》、《货币的非国家化》、《法国大革命讲稿》、《法律与自由》、《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》等十余种。华人哈耶克学会发起人之一,主编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译丛》、《奥地利学派研究》。

文章